画家阿诺拉·博拉访谈

中国文艺家在线 2017-11-21 10:14:54
74 0
[摘要]稀奇艺术由中国两位著名雕塑家向京和瞿广慈于2010年创立,内容涉及雕塑、配饰、设计产品等多个产品领域,其品牌理念已获得海内外的广泛认可。稀奇艺术的合作者中不乏精品酒店、时尚买手店、著名博物馆商店等各高端场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艺术的合作早已跨越了国界和不同的艺术领域,艺术家通过与商业的合作,为艺术、人文、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大众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更多可供探寻的艺术灵感。

30385_P_1498261755106.jpg

记者:请你先介绍一下自己。

博:我是画家, ……我先是写作,然后我发现了美术,于是拿起了画笔。我学习了三年画画,然后就自己摸索。

 

记: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你开始画画的?

博:起初当然并没有想到以后会以此为专业。那些年我最拿手的表达方式是写作,20岁左右 ,我开始渴望改变。内心呼唤一种崭新又多样化的领域,用造型、姿态和具有表现力的载体来表达自己。

 

记:你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博: 博拉是我外祖父母的姓,我用它作为我的笔名是为了向他们表达敬意。外祖父母以裁缝为生。那时,每次我和哥哥姐姐到波城的外祖父母家小住之后,我总会想,我们兄弟姐妹其实都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对艺术创作的启发。那是个服装作坊。两位祖辈就在那里干活。我看着他们剪面料,打图样,裁衣服。那些流泻般的色彩和材料……我们兄弟姐妹都永远记得外祖父母一辈子生活其中的作坊氛围。我们三人,无一例外,都拥有自己的作坊,在琉璃坊(注,画家的姐姐是位彩璃大师),姐姐就像祖父母们裁衣服那样剪裁她的玻璃。当然先是有设计图样和思路。我的哥哥是个特别讲条理的人,动手能力极强,我曾见到他为他的毛绒玩具量体裁衣。(注,画家的兄长是位弦乐器制造家。)而我呢,我更醉心于面料纹理和它们的手感,然后是那些纽扣和其他一切小料,它们的质地和色彩。就是这样,我以祖父母的姓氏作我的笔名,以向他们和他们的生活理念致敬。而阿诺拉,是我为自己取的名。

 

记:你最喜欢用什么材料作画?

博:主要是油画颜料……即便如此我在最初的几年画过很多色粉画,在黑底色上作大幅作品,尺寸真的很大。油画需要精工慢作。用色粉作画有直接的手感,而油画则在最初就有距离感,还可能随着技法进程而完全推翻原先的创作动机。我永远热爱物体的质感。我喜欢像烹饪那样复杂莫测的作画过程。这种复杂莫测,就如哲学那样有趣,因为它可以施发魔力,让你找到深藏于物质中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解析出来。后来我用色素粉笔作了不少画,这段时间我不得不研究传统技法。我慢慢形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创作方法,以一种充满仪式感的准备工作向物质致敬。我天性反对虚幻的东西。

 

记:那就是个纯粹手艺活了?

博:开始创作时确实是这样。我特别喜欢这个备料的工艺过程,不单是油、彩、粉什么的,而是很耗时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我的注意力慢慢地集中起来。在调色的同时,我沉浸到色彩的质感和表现力中。这让我从物质形式中抽离出来,把我的创意投射出来,直面主题。其实,这个是个提纯净化过程。

 

记:面对画布,你是怎么自我表达的?

博:起初我会一连好多天站在空白的画布前发呆,试图把普通的材料神圣化,就像以前我带着焦虑摊开空白稿纸那样,而现在我会直接开始动手作画。我在不同时期创作方式是有变化的。有段时期我会作很多画,才思泉涌,这样一幅接一幅不停地画。这么说吧,每次我开始作画,都会像个初试牛刀的新手。接着,在某一瞬间,主题和创意就仿佛灵感附身一样贴近我,通过我找到它的画法。

 

记:你所受的影响有哪些?

博:我对人类社会一切艺术性的创造都心存纯粹的敬意。我当然有自己的偏爱,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偏爱系列,但总的来说,我更欣赏作品的力度而不是特定的形象。我选择了美术,但文学、戏剧、舞蹈以及一切其他一切现存艺术形式都是我灵感的源泉。人体形象,它的表意性,裸体意象,它在文化和禁忌中的位置,仍然存在的禁令,冒犯禁忌的力度,它的重要性很久以来令我沉迷,在我看来人体造型的力度在于它具有爱神与死亡之神的形象。

 

记:你的作品中充斥着女性人体。你是用人体模特的吗?

博:我其实是个相当内向和腼腆的人,所以我不会满大街地去寻找人体模特。不如说是机缘给我带来模特,她们常常是与我在生活中有交集的人。在某种意义上,我的画作就是我的愛情故事。当然有时也有会专业模特为某幅作品来专为我摆姿势。的确,我更喜欢用模特作画。我有另外的感受。这份感受直接来自于光线和肉体。我偶尔也会用特定场景的图片作为素材,但画出来和原型没什么关系。这类工作方式让我有距离感,不太专注。

 

记:你是如何在作品和模特之间建立契合点的?

博:模特在那儿,我在这儿,画布上出现作品,其实类似一种三角关系。这是一种重新认识我所画的那个女人的方式。然后,当然了,我就提取灵感并用画作诠释它。说到底,我和面前这位为我摆姿势的人物之间,是一种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几乎就象是两人一同创作,如果把画布上呈现出来的东西,那个几乎是一种新的实体的创造物当作生命的话,那么甚至是三位一体的共同创作。

 

记:可是你的作品中的裸体常常几乎溢出画框,你作画时离画布特别贴近,是不是?

博:这么说吧……一般来说我会离模特很近,大概两三米的样子,有时更近。我当然会试着组织好画面,但我更需要贴近我的主题,贴近我的模特,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模特对我来说并不是个冷静观察的外部客体。我需要一种震撼。就好像模特会裹紧我,会吞噬我。这样,我必须抗争,我需要这场战斗让我在组织我的空间和透视时不至于减损内在感受的表达。所以我在开始作画的时候会焦虑于如何掌控局面,这是开局的关键。当然更多的时候我在创作之间是画底稿的,但我不会把底稿画得很详细,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我把底稿画得太好,我就不再有作大画的冲动的,好像大部分创作已经完成了似的。当工作进展时,是手上渐渐成形的作品凌驾于我,迫使我将它完善为一幅可以呈现的实体。

 

记:你是如何界定你的作品的?

博:我的作品很难归类,但不妨参照一些角度。有些人把我的作品当情色画,但我不认可我的作品是纯情色的。我更乐意把自己归为古典主义那一类,也就是说,我不喜欢把所有图景、所有与色彩和材质有关的东西都抽象化。我们其实是可以从中发现可以用色彩表意的某种方式。我属于现实主义吗?也不能这么界定。我没有把自己归于任何流派。总的来说,我偏爱那些难以归类的作品。然而,人类是热爱归类的,他们需要自我定位,这一点又不得不考虑到。我们受到周遭所有一切的影响。艺术家当然应该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但他也必须有所超越。艺术家需要有意识地自我隔离。他需要疏离主流以便与世界形成另一种特殊联系。所以,我不知道该如何界定我的作品。也许在某些方面更接近古典主义,但又必须与学院派划清界线。古典主义和学院派不是一个概念。古典主义可以说是画家表达方式的某种持续风格,并且不随时代潮流而改变。

 

记:在这个意义上,在你看来,现在艺术家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

博: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我认为毫无地位!也许我夸张了些,但我的确是这么想的。当然这取决于如何理解社会地位。很多人的从电视机了解世界上大部分事物的,而且每天还要上班工作。所以艺术常常是服务于社会精英的。实际上在所有文明中,艺术都与宣传有关。不要幻想我们所处的时代哲学昌明,探寻生存与过客的终极意义。当前的社会特征是消费,身体在消费,身体也成为消费对象。这是个玩世不恭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没有理念。艺术家正是抗拒这种社会潮流的力量,他们坚守与事物的某种内在关联。当然一些艺术博物馆仍然起着与体育馆类似的作用。这些社会机构常让我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存在一种“进化的极权”,其中人们在制造自由的幻象中找到内心平衡,而艺术家却沦为某种“设计”/宣传机器;表演性和视觉印象取代了对内在价值的探寻,获得更高的地位。所谓“当代艺术”,即便有不少的例外,已经沦为某种大杂烩装饰品。在“流行”的样式名下,把艺术降解为照猫画虎的“媚俗”作品,用以装点和提升消费社会。 值得警惕的是它鼓励艺术创作只注重形式,这种艺术根本不打算用内容的丰厚来获得地位。在这一点上,有些艺术家,特别是在美国,已接近危险边缘。然而社会很乐于消化这类作品,很可怕。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权力机构终于意识到它的危险性,而改变现状的最佳方式就是全部收购。


作者: 韦岚岚 来源:中国文艺家在线
实时热点
Realtime Hotspot
  • 宋朝的茶具文化:黑釉茶盏的釉色与斗茶

    宋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和美学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黑釉瓷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也终于迎来了大显身手的高潮期。这与宋代点茶、斗茶的流行密切相关。

  • 在他的手中,大自然的一花一叶成为璀璨的珠宝

    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收集全世界各种的植物花卉,然后一花一叶复制在珠宝里,他就是纽约的首饰艺术家Michael Michaud。

  • 家园——白实油画作品推荐

    198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云南油画学会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昆明风景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云南日报社高级美术编辑,《民族百花》第二届、第三届均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银奖,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两次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三等奖,作品发表于《美术》、《江苏画刊》、《艺术指南》、《中国当代艺术》等许多专业刊物,入选中国当代油画家作品集,参加过荣宝斋、朵云轩、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HIHEY艺术的拍卖,部分作品被中国文化部、美林美术馆、西安美术博物馆、定西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云南美术馆及国内外人士收藏

  • 知白守黑,泼墨大师刘知白的泼墨山水画

    刘知白原名庭坦,号白云、如莲老人、老藤、野竹翁、老梅等。1915年11月生于安徽凤阳刘知白早年作品文雅清新,晚年破笔泼墨,清奇诡美、滋润清逸,大气磅礴,多写黔中野景。先生言:“学时有他无我,画(化)时有我无他。”

  • 纪念《收获》创刊60周年|余华: 纵论人生,纵论自我

    1987年我发表了自己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深秋的时候我去北京,参加《北京文学》的改稿会,带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初稿。我知道说什么了,今天我和你们说说我的文学和人生的故事,我能够走到今天,一个人和一本杂志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 《中国民俗志》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的巨大工程。此项工程同时也是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

  • 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作曲家——从“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议题说起

    今年六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作曲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探讨如何培养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曲人才。从巴托克对于农民音乐在其创作中的运用,我们可以认识到作曲家的创造力应源于专业、学科与个人三方面的相互激荡。学科的跨专业学习,应以不同乐种的分析课程,以及辅助学科的建立为基础。另在个人部分,希望学生接触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透过切身的田野调查与接触,增加个人的生活经验与创作动力。

  • 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美术馆要向人民献宝

    “中国美术馆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要推出更多的优秀展览品牌,展出中国精神、民族气派、时代风格,把美术馆办成人民满意、专家认可的美术馆。

活跃用户
Active Users
  • 文艺青年+关注

    一个孤独的文艺小吃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