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的身体”到“可逆的肉”:论梅洛-庞蒂美学理论的前后转换

梅洛-庞蒂的哲学思考向来是对美学开放的,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这种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涉到自身哲学的敏感性与生成性而不致陷入到传统哲学的窠臼。梅洛-庞蒂的美学思考,随着其哲学向度上的"现象的身体"到"可逆的肉"的转换而得到不断深入的阐发,美学也从知觉与感性的层面,向本体与"基质"的层面生成。无论是在前期的《塞尚的疑惑》《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还是后期的《眼与心》中,绘画一直占据着梅洛-庞蒂美学思考的中心,这是因为绘画的纯粹性的"视看",指向着那个在意识哲学中被忽视与从属的"可见性"的维度。在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可见性的维度,关涉到始源的世界的开显,指向着"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结构的生成。

专辑里的论文(1)

  • 从“现象的身体”到“可逆的肉”:论梅洛-庞蒂美学理论的前后转换
    梅洛-庞蒂的哲学思考向来是对美学开放的,对于梅洛-庞蒂来说,这种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涉到自身哲学的敏感性与生成性而不致陷入到传统哲学的窠臼。梅洛-庞蒂的美学思考,随着其哲学向度上的"现象的身体"到"可逆的肉"的转换而得到不断深入的阐发,美学也从知觉与感性的层面,向本体与"基质"的层面生成。无论是在前期的《塞尚的疑惑》《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还是后期的《眼与心》中,绘画一直占据着梅洛-庞蒂美学思考的中心,这是因为绘画的纯粹性的"视看",指向着那个在意识哲学中被忽视与从属的"可见性"的维度。在梅洛-庞蒂的哲学中,可见性的维度,关涉到始源的世界的开显,指向着"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结构的生成。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相关作品
    Relation Works
    • 1

      琴德”与“文心”——论嵇康《琴赋》之袭故弥新及其余韵流风

      嵇康《琴赋》在效仿两汉音乐赋的创作模式及经典语汇的基础上,将骈俪之体与论说文风融入赋作,该赋体物神貌俱至、寄情清俊不俗。嵇康对于雅琴进行玄学化的描写,并赋予琴文化以更为丰富的内涵。嵇康建构起"含至德之和平"的琴德论,对于先秦两汉乐论、琴论有所继承并推新。嵇康《琴赋》扭转了两汉琴论以悲为美的风尚,从传统儒家乐论中重塑以和为贵的观念;同时摆脱了儒家琴论正心修身的教化观,将道家声无哀乐论引入其中,突出音乐的自然特性以及导养娱情的现实功效。古今中外文士对于嵇康《琴赋》的研读、欣赏与慨叹,丰富了文本的意义空间,使其琴德可感、文心可见。

      宋展云
    • 2

      洪迈《夷坚志》中宋代妇女处境之探讨

      《夷坚志》是宋代文人洪迈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书中大多数故事是洪迈根据周围人的讲述记录下来的,因而洪迈认为这些故事具有真实性。本文借用英国汉学家杜德桥的看法,把这些资料视为通俗文学的一种现象。《夷坚志》里有很多故事以各式各样的女性为主角,是研究当时妇女生活很有价值的资料。本文提出运用这些故事的四个方面:(一)用以发掘没想到或在其它资料中看不到的女性生活细节;(二)研究它与其他资料的异同;(三)探讨故事后面的含意,尤其有关妇女情况的含意;(四)思考怎么处理和理解一些晦涩而没有逻辑的故事。文中举例对这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艾朗诺
    • 3

      我们的现代性:汉语学术的跨文化潜力

      "西方如何理解中国"与"中国如何理解中国"在全球化的学术市场里互为镜像,中国对自身理解与西方处于同样的困境。这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人心秩序的基本面向由现代性所塑造,全球化下的中国与西方一样面临着现代性的挑战,从而中国与西方面临着共同的现代性。中国的现代性是在西方的冲击下被动植入的,呈现出杂糅性,传统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成了一个"他者",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着"间距"。深刻地认识现代性在中国造成的断裂,是为了以更为务实的态度重新吸收传统的价值。而若从积极的角度看,现代中国这种间于古今中西的特质所造就的汉语学术思想的内在张力,孕育着一种思想的跨文化潜力,从而汉语学术能够从古今中西的多种思想中汲取资源,完成自身的建构。

      刘毅青
    • 4

      朱利安《万重浪》的跨地实践与跨媒体美学

      本文分析电影与视觉研究中新发展的跨地性与跨媒体性。朱利安的九屏幕投视电影《万重浪》(2010年)代表一种基于跨地比兴、跨媒体互动和移动观影的动态美学。通过启用不同的模式(如田园式对比幻想式、怀旧式对比后怀旧式)重塑妈祖传说和上海记忆,多种影像与声音不停流动,产生跨越不同媒体和类型(电影、摄影、影像装置、救援录像、书法、诗歌、绘画、明星表演等)的多层次、多时空的意义断想/联想。跨界视觉艺术无疑增强了作者的魅力,但遗留的关键问题是西方观众对东方意象的接受能否超越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的束缚。

      张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