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

姜昆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名人图书,用姜昆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将自己为曲艺事业呐喊与一些思考编攒成集。

专辑里的图书(1)

  • 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

简介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名人图书,用姜昆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将自己为曲艺事业呐喊与一些思考编攒成集。

目录

图书简介

本书为一部散文集。这本书是姜昆将自己为曲艺事业呐喊与一些思考编撰成集。本书由马季先生对相声的贡献和思考说开去,主要论述了目前相声创作、表演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相声这门源远流长的曲艺形式面临的挑战。书中的提到的问题很值得曲艺界人士的思考。


作者简介

姜昆,中国著名相声演员,祖籍山东烟台,北京人。代表作品有《如此照相》、《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等。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曲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姜昆来电话,说他将自己为曲艺事业呐喊与思考的一些文章编撰成集,还说择时他将主编一本《曲艺学论集》,对于他讲的这类“工程”性的动作,要我为之“助阵”。作为挚友,我理解他的初衷:并非因我对曲艺学有什么高深的研究和见解,乃是看重我从文联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还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组兼了个不甚称职的召集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曲艺学”这门尚未列入国务院颁发的学科目录中的新学科建设做点实事。于是,盛情难却,却之不恭,却又责无旁贷,我只好勉力为之,敲敲边鼓,呐喊几声了。

的确,我深知,不仅姜昆,还有任上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董耀鹏等曲艺界学者,都极有见地提出了“中国曲艺学”这门实际上早已存在而被艺术学界忽视了的新学科建设的紧迫任务,呼吁在国务院颁发的学科目录中的艺术学门类下增设(实际上补上)“中国曲艺学”的一级学科位置,并逐步在高等学校里开设曲艺的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

我是他们主张的赞同者和支持者,其理由如下:

从学理上讲,应当真正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重新认识和摆正曲艺学在艺术学中的独特地位和别的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价值,从而认清这门源远流长的植根于民间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当代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这是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确实,一大批优秀的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曲艺作品,传扬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营造出化人养心的文化氛围,积极参与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去。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真善美、领悟真善美。而植根于民间的曲艺,则是一条必不可少的渠道。惟其如此,艺术学学科建设理应涵盖曲艺学的理论建构,方才更趋完整也更为坚实;反之,缺少了这根重要支柱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乃是残缺的和失职的。更何况,为了真正落实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的重要指示,我们理应刻不容缓地把“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的神圣学术使命和任务,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之所以强调刻不容缓,还因为这的确是时代的召唤、实践的需要。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剧场茶室的曲艺演出,还是与电视结缘产生的花样繁多的电视曲艺,无论是“赵本山现象”,还是“郭德纲现象”,都亟需做出科学的辩证的学理分析,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扬其所长,弃其所短,以促进中国曲艺创作与鉴赏的健康持续繁荣。须知,任何一门艺术,包括曲艺在内,理性思维上的失之毫厘,必将导致创作实践和鉴赏习俗的谬以千里。此种教训,殷鉴不远。

基于上述两点,加上读本书受益匪浅,我为本书出版叫好,也期待《曲艺学论集》问世。

权且充序。



(仲呈祥,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著名文艺评论家。)




“多面一体”话姜昆

吴文科




“姜昆”这个名字,对于当今中国乃至一些喜爱中华文化的外国人来说,都不会十分陌生。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支撑形成的空前发达的传媒时代,不少人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乃至网络平台上,经常看见、听见、遇见过姜昆,包括他的资讯、他的声音、他的演出乃至他的面孔与身影。

换言之,人们熟悉或者知道“姜昆”这个名字,不光由于他是一个相声演员,不光由于他是连续十年以上主持过央视春晚的大牌兼职节目主持人,还由于他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公益志愿者、明星大腕儿和多才文化人。

仔细检视姜昆成长成才与成名成家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姜昆的人生是非常多姿多彩的:演艺明星的职业特点和多才多艺的专业素养,成就了他的艺术声名和社会影响;事业需求的行业担当与热心公益的服务情怀,延伸着他的多重价值;而文艺生涯与公益活动的多方贡献,又折射并体现着他的人生襟怀与不懈追求。

姜昆的人生,因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点”、单纯的“线”、或者平凡的“面”、而是一个多面交织、丰富多彩有机统一的“体”。


姜昆首先是一位成功的相声艺术家。相声是他的人生最爱,也是他功成名就广为人知的根源。他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黄县,从小爱好文艺。十六岁初中毕业时赶上“文革”爆发,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城市青年一样,十八岁那年他也“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当“知青”,1972年因文艺天赋成为团里的宣传队员,唱歌、跳舞、朗诵、演奏,样样都干,1974年成为师宣传队的队长。在此期间与师胜杰搭档表演对口相声,并于1976年代表黑龙江省晋京参加了全国部分省市曲艺调演,被马季看中,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成为马季的学生,边学习边创演,成了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作为一位相声艺术家,姜昆的主要身份和贡献在于对口表演并专事逗哏。但与一般的同行有所不同,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相声演员,同时还是一位相声作家,能单独从事或与人合作进行相声的脚本创作;又对相声艺术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和相声及其他曲艺的评论与研究工作有所涉猎,属于相声艺术的多面手和相声乃至整个曲艺文化的整理研究者与热心传扬者。

在相声表演方面,他先后与李文华、唐杰忠和戴志诚等搭档合作,说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口节目,如《如此照相》、《诗歌与爱情》、《鼻子的故事》、《想入非非》和《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特大新闻》、《着急》以及《琢磨》、《妙趣网生》、《我有点儿晕》、《乐在其外》等等。并通过这些节目的创演实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清新、活泼、俏皮、智趣风格。尤其是与李文华和唐杰忠的合作表演,动静相宜,张弛有致,对比鲜明,严谨和谐,堪称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

相声创作方面,他与李文华合作的《如此照相》是一段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相声。作品运用写实而又夸张的手法,集中讽刺了“文革”岁月“极左”思潮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荒诞情境。内容沉重但表现轻松,举重若轻又入木三分。在当年揭批“四人帮”、医治“极左症”的变革时代,堪称相声传统的复苏典型,被誉为思想解放的艺术号角。而他此后与梁左联合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虎口遐想》、《电梯风波》和《特大新闻》、《着急》等,除在相声创作文学技巧的借鉴运用上多所拓展,题材内容的撷取处理和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也为中国社会开放转型的变革进程,留下了属于相声艺术特有的“审美表情”。特别是《特大新闻》里营造的“天安门广场改为农贸市场”式的“包袱”对于商品经济大潮到来后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心理揭示与思想警示,极富哲学寓言的启迪意味;《着急》里所描述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普通大众所遭遇的普遍焦虑和日常尴尬,也深具时代征候的认识价值,闪耀着相声艺术洞察社会人生和烛照思想心灵的特有智慧与光芒。

在相声传播方面,他不仅依靠广播电台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声名,而且通过占领和利用电视媒体,进一步提升了相声的审美效能,扩大了相声的社会影响。同时,他以较强的事业心,推动编纂和出版了五卷本共二百多万字的《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为传统相声的血脉延续,留存了可贵的历史遗珍。

在相声及曲艺的评论和研究方面,他不但撰写发表了许多文章,而且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办了研究曲艺的社会团体“中华曲艺学会”并担任会长;自2001年起的五年间,还一度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的所长,组织编写和出版了《中国曲艺概论》和《中国曲艺通史》等著述。

在相声传承方面,不仅收授了唐爱国、刘惠、白桦、邓小林、刘全利、刘全和、陆鸣、赵卫国、李道南、许勇、夏文兰、倪明、齐立强、句号、徐文、郭丹、曹曙光、周炜、原野等二十多个徒弟,而且在21世纪初叶全球范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下,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审确定为相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负起了传承保护相声艺术的重大历史责任。

客观地说,从20世纪70年代末入行从事相声表演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二十年间,姜昆可以说是引领中国相声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在相声艺术创演道路上的突飞猛进,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文革”结束后社会对于传统艺术复苏的热切渴望以及发掘相声艺术独特的审美功能尤其是擅长讽刺的艺术影响力,对于回应时代召唤并陪伴获得思想解放的广大民众“微笑着与过去告别”,发挥了特殊的作用,赢得了空前的光荣;身处中央广播说唱团这样一个荟萃了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马季、李文华、唐杰忠、郝爱民等几代相声名家的曲艺团体,又依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巨大传播平台,并有了老师马季在创作和表演方面的“传帮带”影响以及李文华与唐杰忠二位捧哏名家的先后配合,包括后来与梁左的联合创作,均使聪颖而又勤奋的姜昆如沐春风、如逢甘霖,前携后垫,左右逢源。以一段《如此照相》横空出世、一鸣惊人,又在良好的环境氛围和优秀的团队配合下高点起飞、持续走红,便成为自然而又必然的事情。换言之,国家级曲艺团体的环境氛围,给了他坚实的基础与平台;广播电视的普及与勃兴,给了他大放异彩的机遇与条件;与李文华和唐杰忠的长期合作,使他在相声表演的舞台上花红叶绿、如虎添翼;而与梁左在创作上的持续合作,更是确立和延展了他的艺术地位与舞台生命。


当然,姜昆之所以是姜昆,姜昆之所以能够成为相声艺术上持续走红数十年的代表性人物,关键还在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刻苦勤奋,在于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他的“根”虽然一直扎在相声艺术的园地里,但“须”却远远伸向了更加深广的文化土壤。他的发展视野与活动空间,也随着时代的风尚而不断地扩大和调整。从而,在主要是属于相声艺术家的“正面”形象之外,展露出他同时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的“侧面”形象、作为一位公益志愿者的“背面”形象、作为一个明星大腕儿的“外面”形象和作为一个多才文化人的“里面”形象。

也就是说,借着相声创演功成名就的姜昆,自觉不自觉地在相声的创演之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贴上了更多的标签,从而也担当起了更多的责任,肩负着更大的使命。

正如大家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与不同情境中所陆续了解到的那样,一度接替老师马季担任中央广播说唱团团长长达十年之久的姜昆,在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又先后担任过中国艺术经研究院曲艺研究所的所长,参与培养了我国第一个曲艺学的硕士研究生;担任过中国曲艺家协会的驻会副主席和中国曲协的分党组书记,负责组织和领导过一段时间的曲艺界“联络、协调、服务”工作,并于2012年11月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2011年起担任了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秘书长和副理事长,为中国文艺的持续发展募集资金、输血强筋;2013年5月当选新成立的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各地民众进行志愿演出和专业服务。同时,人们也经常看到,姜昆不时会有书籍出版、有文章发表、有书法作品参与展览。从而也慢慢地发现并且理解了:姜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艺人、一个持久的名人和一个时代的达人,正是由于他不仅具有艺术家的激情、事业家的热情、活动家的热心和公益家的良心,同时还具有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坚持不断学习提高的虚心与爱好广泛全面发展的情怀与修行。这就告诉我们,作为相声艺术家的姜昆的成功,不是依靠简单的运气,也不是凭借炒作性的宣传,而是基于他本人持续不断地努力进取,有赖于比较深广和长期坚持的综合文化修养。就像俗话说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树高千尺不离根”。正是“根”与“基”的深厚和坚实,支撑并保证着姜昆的成功事业与精彩人生。

此外,姜昆还是蝉联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的相声艺术家,还有许多其他的社会名声与身份,包括获得的各种奖励及国内外诸多组织授予的荣誉头衔。不过,那些都是作为相声艺术家的姜昆外在影响力的别一种证明。而带来这些声名与光环的深层因由,依然是他所热爱并据以安身立命和赢取人生的最大根本——相声。



(吴文科,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


目录


马季老师给我的思考·001
守住曲艺这扇窗·007
王蒙给我们曲艺创作的启示·009
少点“牌子腔” 多点“精气神”·013
怎样使二人转更好地“转”下去·023
美哉中国曲艺·034
这,值得我们记住·040
中国曲艺 别做恐龙·046
需求 追求 要求·049
2006的召唤·054
谈二人转·057
痛悼笑星陨落,曲坛今日无声·064
不能忘记他们·070
坚持继承创新 让曲艺与时代同行·074
满意 惊喜 感动·080
中国曲艺界的骄傲·083
我们要搞大曲艺·086
曲艺怎样百年无忧·103
相声的春天远吗·106
曲艺史论写后记·112
繁荣相声:一次学术与艺术的对话·123
曲艺生存状态出了问题·144
相声该怎样活下去·153
跟深圳市民“说相声”·162
小叙曲艺·213